支付行业报告:2020年交易额将达94万亿,服务商加速出海
便利店、饭馆收银台上一个收款二维码,同时能接收顾客微信或支付宝的付款,支撑商家与顾客如此便捷移动交易的,是聚合支付技术。
12月27日,派盟咨询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发展报告2018》。派盟互通联合创始人、意锐新创COO关恒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高速增长的聚合支付行业正在进入合规发展新阶段,众多的聚合支付公司已经建立起多方面运营能力,加强拓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并向“支付+”的综合生态方向发展。
关恒表示,在移动支付的大生态演进下,聚合支付行业未来将呈现场景垂直化、商户下沉化、引领国际化等八大趋势。
行业源于2011年移动支付爆发
在报告发布会上,关恒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在2018年将达到200万亿元人民币。目前,支付宝全球用户数已超9亿,云闪付注册用户数已超1亿。经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底近80%受访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
在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端支付表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多样化的用户支付需求促使线下商户必须获取多元交易收款能力。对于快速成长的线下商户来说,集中多种支付方式满足客户需求,“聚合”成为大势所趋。
如果说1990年代到2012年,政策推动了受理端大联通的银行卡时代,2011年开始发展的移动支付则通过市场机制创新推动了聚合支付模式的出现与发展。
关恒介绍,在互联网支付巨头的推动下,聚合支付行业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场景、需求日趋多元,移动支付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拉伸,链上分工进一步精细化,为聚合支付服务商的生长创造了空间。
“聚合支付服务商是通过经营移动支付“最后一公里”的生意而来,承担的是直接落地到商户的工作。服务商们实际上对商户最为了解,通过发掘广大商户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发出很多移动支付增值服务,可以说是自下而上催生了聚合支付,或者移动支付服务这个领域。”
关恒表示,随着监管部门近两年陆续出台监管政策及规范文件,监管及规范体系基本确立,对行业的角色定位、禁行红线、风险管理、技术安全等进行了界定,聚合支付已进入有规可依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聚合支付行业已步入高速增长期,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数量经过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正在进入合理规范生长的状态。
2020年交易额将达94万亿
从产业发展规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聚合支付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两方面因素叠加驱动聚合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加速发展。《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发展报告2018》预测,2020年聚合支付全年处理交易总金额预计达到94.0万亿元,处理交易总笔数预计达到3936.5亿笔。
报告显示,聚合支付服务商数量的TOP5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广州、上海与杭州,聚合支付服务商户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及用户支付习惯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是发达,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越高,其区域内的往往会有更多商户使用聚合支付服务。
关恒认为,随着扫码支付时代到来,商户收银设备不断进化、收银效率持续提升,带来交易效益的大幅增加,包括小白盒、智能音箱等聚合支付产品的升级迭代,驱动了移动支付效率再次出现飞跃,将单笔支付所需时间压缩到了秒级。
目前,聚合支付正向“支付+”的综合生态方向发展,几乎90%的聚合支付机构已经推出各类增值服务,对支付产业服务进行持续的开拓。
聚合支付未来发展的八大趋势
在关恒看来,在各类创新技术的引领下,聚合支付将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他提出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八大趋势,分别是:场景垂直化、商户下沉化、服务精细化、业务多元化、市场两极化、全面IOT化、技术标准化与引领国际化。
“从场景来说,聚合支付产品将向垂直化场景进一步聚焦,覆盖垂直行业和公共领域,例如食堂、医院、交通等。”关恒说,“从地域上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将成为聚合支付新的蓝海,满足更多商户对收银便捷性的需求。
关恒认为,精细化运作日益成为对商户服务的基本诉求,亟需服务商通过提供高质量、高价值的增值服务赢得竞争。
银行、支付机构将加速布局聚合产业,它们作为持牌机构,可以更灵活地加速建立在数据获取和资金清算基础上的优势业务。而随着竞争的发展,资金、商户资源将逐渐向头部聚合支付服务商靠拢,市场整体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从业务创新来说,聚合支付行业还可以为商家推荐优质金融服务,提供更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新支付技术的加速进化,则有助于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用户体验优化,垂直化和智能化应用探索还将加速联网性更强、智能语音的支付终端设备问世。
关恒特别指出,中国应该建立统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实现底层技术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线下移动支付多采用日本的QR码,未来码制端建立和普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制,将成为必然。统一的二维码支付标准有助于移动支付产业的国际化,利于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走向海外。”
事实上,聚合支付已成为引领国内移动支付产品技术走向海外的关键之一。关恒分析,一些国家已有数十个电子钱包,竞争激烈,这一市场格局更需要聚合支付模式来避免资源浪费和提高效率,国内聚合支付服务商有望向海外输出技术服务,以及向海外复制业务模式。